时间: 2024-06-02 02:44:45 | 作者: 马达磁
中国日报12月6日电(记者 姜东)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历史悠远长久。1950年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就成立了文物复制机构,在历史博物馆又成立了文物修整室,上世纪60年代又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演变成为文物保护科技部,2018年,在文物保护科技部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品鉴别判定中心的科技检测室,合并为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主要职能一是为了馆藏143万件文物的健康服务,二是为了行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主要是一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现有6个研究所,几乎覆盖了文物保护的所有的领域。环境监视测定研究所,职能包括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为文物的保护提供技术保障;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所有的文物修复前,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检测,根据分析检测结果制订保护修复方案;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主要是针对青铜、铁器和金银器保护修复与复制;器物修复研究所主要是针对非金属器物保护修复与复制;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书画修复与文献的保护修复与复制;油画修复研究所主要负责油画的保护修复与复制。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现有40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专家15名,保护修复人员基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专业涉及文物保护、材料分析等。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李沫在给一件明代“鎏金金刚勇识菩萨”取样。(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李沫在给一件明代“鎏金金刚勇识菩萨”取样。(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张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一把汉代铁剑的金属成分。(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张然在读取待修复汉代铁剑的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检验测试的数据。(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马立治在修复一件青铜爵。(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每一件将要进行修护的文物都要拍照留存影像。(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检测工作员将样品放入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检测工作员杨琴展示文物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检测结果。(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分析室中的天然染料是作为文物分析检测的标准样品。(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王秋仲与徒弟吕雪菲在工作中。(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来自西藏博物馆的、大约十八世纪的一幅罗汉拓片的修复工作将要接近尾声。(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王熙林在修复来自西藏博物馆的古老藏经。(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019年12月3日,修复师李郑讲解传统书画装裱。(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