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体育app体育官网入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教育融合是筑牢根基的关键,人才集聚是驱动发展的核心。日前,广州南沙迎来一场特殊的签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以下简称“暨大港澳”)正式达成长期合作。这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深度联动,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共建人才高地”要求的生动落地,更让刚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的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再次彰显了它在湾区教育融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光荣叠加,使命更重;责任交织,担当愈坚。”签约仪式上,暨大港澳校长赵均宁的线年建校以来,这所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就以“IB+港澳融创课程+DSE”的融合课程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向全国推广的“广州模式”为抓手,以内地首批DSE考场为支撑,在破解港澳子弟教育难题、促进三地规则衔接、培育湾区建设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交出了“心有所归,身有所教,家有所安”的民生答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见效的鲜活注脚。

“我们办学的核心目标,是让粤港澳子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更让教育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的重要纽带。”学校理事长邓强光道出了办学初心。暨大港澳从建校之初就致力于构建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一贯制办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港澳子女在广州“读书难、升学断档”的民生痛点,为港澳人才扎根湾区解除了后顾之忧。其首创的“IB+港澳融创课程+DSE”课程教学体系,凭借对三地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对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被国务院评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湾区教育融合的标志性成果。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这一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国际课程,兼具中华文化渊源与国际视野,堪称“温润如玉”的君子课程。它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支持中文或英文授课,港澳子弟学习无隔阂,申请内地、港澳及海外高校的通道都畅通,契合大湾区“融通中外”的人才教育培训需求。
2023-2024年,暨大港澳先后成为内地首批DSE与考学校及考场试点学校。考场的建设与管理,充足表现了内地对港澳教育规则的尊重与衔接能力。连续两年无差错运营的背后,是“选拔人才的严肃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广州市有关部门专门协调试卷运送车队,为考试全程提供保障。“这不仅是对学校考场组织能力的认可,更是内地与香港教育规则‘软联通’的成功实践,为大湾区教育合作树立了标杆。”赵均宁说。
高三梁同学的经历,正是这一课程教学体系优势的生动印证。刚转入暨大港澳时,她曾担忧无法适应DSE课程:“没想到老师会结合内地教学内容讲解DSE知识点,有疑问随时能得到解答,仅仅两个月我就跟上了进度。”此外,学校每月1-2次的升学讲座、一对一的升学指导,更让她对未来规划清晰明了:“多元的选择让我对在湾区发展更有信心。”

“我们要培养的是坚定的爱国者,是知港爱港、知澳爱澳的湾区建设者,这是学校办学的‘根’与‘魂’。”邓强光介绍办学理念时提到。
暨大港澳能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不仅因其办学模式的创新,更在于学校始终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爱国爱港爱澳”成为港澳子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爱国先爱法”是暨大港澳的独特教育实践。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粤港澳三地学生开展“宪法与基本法知识竞赛”。“我们不搞机械记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研究、案例分析深化认知。”赵均宁介绍,港籍老师团队会主动牵头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围绕“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繁荣稳定”“宪法与港澳发展的关系”等话题深入交流,这种沉浸式学习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果。有学生在作品中写道:“宪法和基本法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香港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是实实在在保障我们生活的‘护身符’。”

校园文化活动则让家国情怀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学校举办“诗篇里的月·华章中的国”朗诵活动,学生们将朗诵作品制作成二维码,让“湾区孩子的爱国心”利用互联网传遍各地;优秀爱国诗书写作品被悬挂在教学楼前,成为校园里的“红色风景线”;幼小部开展的“广寒宫投壶”“嫦娥奔月”等民间传统文化游戏,英东校区举办的“Young声唱祖国”合唱比赛,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民间传统文化浸润与红色教育中,厚植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活动不仅是艺术竞技,更是“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们用歌声传递爱国情怀,用团队合作践行集体精神,用艺术创作涵养品德修养,让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心底。

研学活动则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触摸大湾区的发展脉搏。高一冯同学曾参与南沙历史遗址探访、岭南文化展馆研学活动,系统了解岭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大湾区的历史变迁:“这些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也看到了大湾区蓬勃的发展活力,对‘港澳与国家同频共振、一起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
作为“中华文化交流小使者”,冯同学还与同学在国际活动中表演咏春舞蹈,以沉静雅致的姿态展现中华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我学会了自信地传递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在不断的提高。”

暨大港澳与港科广的签约合作,是学校获评“突出集体”后,服务湾区“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新起点。
“国家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作为培养湾区建设‘预备队’的学校,必须在科技教育上敢闯敢试、走在前列。”赵均宁表示。两校未来计划在科普教育、人工智能、AI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实践桥梁,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与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助力暨大港澳“科技环”全面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港科广将向暨大港澳开放7个亚洲乃至全球知名的实验室资源,让中小学生有机会“早接触真科研、早感受科技魅力”。“我们要打破‘大学才学科技’的传统观念,从小学、初中阶段就为学生埋下科技的种子。”赵均宁解释道,“我们的老师也有更多机会跟随港科广的顶尖学术团队学习前沿科技理念与教育学生的方式,再传递给学生,这正是‘大中融通’的核心价值所在——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资源共享。”
未来,暨大港澳将优先对接以港科广教师子弟为代表的大湾区建设者们的教育需求。“为高校人才解决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助力大湾区更好地引才、育才、留才。”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评价道,“这一合作打造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广州样板’,为湾区教育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培育‘懂科技、有视野、融湾区’的未来领创者,两校正为大湾区高水平发展储备核心动能。”
在科技教育之外,暨大港澳的“体育环”特色也成为湾区人才培养的亮点。“我们以苏炳添为榜样,每年邀请他进校园分享奋斗故事,向学生传递‘健康的体格是湾区建设的基础’这一理念。”赵均宁介绍,学校的体育课时量超过同类学校,学生近视率低、体质优良。

暨大港澳学生在J/70世界青年组科林斯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第四名与季军。“在波士顿的赛场上,我为中国、为大湾区赢得了荣誉!”梁同学激动地说,“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帆船运动,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体育交流,为湾区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对我们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承担更多责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邓强光理事长坦言,暨大港澳的价值不仅在于“办好一所学校”,更在于为湾区教育融合提供“广州经验”,为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贡献“中国智慧”。
如今,暨大港澳已成为港澳人士在广州乃至大湾区发展的“定心丸”。除了完全解决港澳子弟升学问题,学校的服务半径还覆盖深圳及全国各地。“有港澳家长说,‘孩子在暨大港澳读书,我们才可以更安心地在湾区就业创业’。”赵均宁的话语中满是欣慰,“这正是‘心有所归,身有所教,家有所安’的生动体现,也为大湾区吸引港澳人才、集聚发展动能提供了坚实支撑。”
着眼长远,暨大港澳正积极探索“教育出海”路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实现。赵均宁认为,DSE课程作为兼具中华文化特色与国际认可度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作为“中国特色国际课程”的核心,推广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我们大家都希望将湾区教育融合的经验转化为国际教育资源,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教育既扎根传统、又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
前不久,暨大港澳成功承办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武术活动,吸引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队伍参与,成为湾区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未来,我们将继续把‘广州模式’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湾区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窗口’,让更多国际青少年了解中国、了解大湾区。”赵均宁说。

“教育无界,未来无限。”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暨大港澳将继续秉承“敢为天下先”的广州精神,在湾区教育融合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赵均宁表示,“培养一批又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湾区领创者,这是我们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称号的最好回应,也是我们为湾区高水平发展贡献的教育力量。”